小城镇问题,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想出来的,它是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识它.记得1981年初我到天津开会,遇见当时在天津市委工作的李定同志,他告诉我,1980年胡耀邦同志到云南视察,看到保山县板桥公社的小集镇破烂不堪,凄凄凉凉.于是就在同年年底的一次会议上讲到要发展商品经济,小城镇不恢复是不行的.要使农村里的知识分子不到大城市来,不解决小城镇问题就难以做到.如果我们的国家只有大城市,中等城市, 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问题.
可是,据说在传达了耀邦同志上述讲话以后的几个月中,并没有得到该市郊县的积极反应.许多同志还未认识到小城镇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这件事表明,在客观事物发展中提出的问题,要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并不那么轻而易举.认识过程也有它自身的规律.人们往往要经过自己的直接感受,才能比较深入地认识新事物和新问题.
我十分赞同耀邦同志的上述提法.那是因为我早年在农村调查时就感觉到了有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我们把这样的社会实体用一个普通的名字加以概括,称之为“小城镇”。
任何事物一旦产生了理论概括,便容易使人忽视事物内部之间的性质差异,只从总体概念上去接受这一事物。小城镇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从笼统的概念出发,就会把所有的小城镇看成是千篇一律的东西,而忽视各个小城镇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小城镇研究的第一步,应当从调查具体的小城镇入手, 对这一总体概念作定性的分析,即对不同的小城镇进行分类。下面我谈一谈在吴江县所看到的五种不同类型的小城镇。
第一种类型的一个镇叫震泽镇。1936年我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取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当时我的导师史禄国教授建议我先在国内做些实地调查后再出国。我听从他的意见,去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由于自己的失误,负伤出山,回家乡休养。我的姊姊费达生送我到她正在帮助农民开办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的吴江开弦弓村小住。我就住在这一个多月里调查了这个农村。记得有一天我去村里一家很小的店铺买香烟,谁知这小店不卖整包的烟,只能一支支的零卖。店主说若要买整包的烟可以去找航船带。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这个村子有三四百户人家,一千多口人,是江南少见的大村子。可是村内只有三四个小商店,商品品种极少,规模小到连香烟也要分拆开来零卖。那时,这个村子里的农民生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农民的日常用品从什么地方获得呢?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店主所说的航船。
其实航船就是普通手摇的有舱的小木船,只因为主要用于人的交通和货物的流通而得名。那时村子里有两条航船。每天早上,在航船摇出村子前,两岸农民们便招呼船老板代为办事。这家提个瓶子托买酱油;那家递上竹篮托他捎回点其他日用物品。船老板一一应接,把空瓶、竹篮放在船上,航船便离村出发了。航船的目的地是离村子有12华里的震泽镇。当航船抵震泽时,守候在岸边的商店学徒们一拥而上,抢着来做各种生意。船老板自己便到茶馆落座喝茶。到下午商店学徒们把装着物品的瓶、篮又送回船上,航船便离镇返村。航船就这样每天在震泽与村子之间往返,村子里要去镇上的人都可以搭乘这条船。奇怪的是拖捎物品的和搭乘的人都不用付钱。追问船老板的生活来源才知道,原来在春秋两季,村内农户出售蚕丝和粮食都要通过航船卖到震泽镇上去。震泽镇上的丝行和米行在年终时就得给船老板一定的佣金。那些酱园和杂货店逢年逢节也要给船老板一定的报酬。所以船老板的收入是不少的。他是这村农民货物流通的经纪人,是农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后来我也“免费”搭乘航船往来震泽,发现震泽镇的市河里停靠的航船有二三百条,据说都是来自镇周围各村。震泽显然是附近这些农村的商品流通中心。
我在这里追述当年的观察,是想说明震泽镇是以农副产品和工业品集散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中心,是一个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农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出售到震泽,又从震泽买回所需的工业消费品。对于镇周围的农民生活来说,震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济中心。而航船主、学徒以及米行、丝行、酱园、杂货店等商店的老板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商品流通组织。震泽通过航船与其周围的一定区域的农村连成了一片。到震泽来的几百条航船有或长或短的航线。这几百条航线的一头都落在震泽镇这一点上,另一头则牵着周围一片农村。当地人把这一片滋养着震泽的镇同时又受到震泽镇反哺的农村称之为“乡脚”。没有乡脚,镇的经济就会因营养无源而枯竭;没有镇,乡脚经济也会因流通阻塞而僵死。两者之间的关系好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相辅相成,结合成为同一个细胞体。
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有其具体的实际内容。在半个世纪前,震泽镇作为商品集散类型的小城镇对我是有吸引力的。但那时我是单枪匹马搞调查研究工作,不能不以村为界,没有能力进入镇的这一层次中去。我只是在村子里遥望到了小城镇,感觉到了小城镇这种社区的存在对于农村所发生的影响。此后,我总希望有一天能进入小城镇做些调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乎我的预料,在1981年真的有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
1983年9月21日原载《费孝通文集》 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