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雨来得不急不缓。雨中的古宅,愈发幽静与神秘。夏季的雨,使旅行变得更加鲜亮与滋润。
走在震泽古镇宝塔街上,老街两边的一些陈旧建筑隐约显出曾经的盛世繁华。师俭堂坐落在震泽老街西侧,曾是三面临河,南濒塘市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水陆称便,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
雨过师俭堂。雨水滴滴落进深深的天井里了。雨中的师俭堂是雾蒙蒙的,天井里的植物丰美盈绿。
师俭堂浓缩着江南园林的精华,六进深宅,凝重古朴。高大的院墙和华美的雕刻是如此熟悉,又令人无限感叹。师俭堂的主人本姓徐,是震泽的望族。亦官亦商的徐家,一座宅院共有大小房屋147间。
精巧玲珑的锄经园里,青翠欲滴的木香花叶沿着师俭堂高高的风火墙随意生长,盘墙而上,小小的叶片,均匀地展布在墙壁上,描绘出真实而生动的历史。黑瓦白墙也是湿漉漉的,清新可人。一旁的薄荷草,朴素地开在眼前,渲染着夏的清凉。墙角滋生的清苔,在雨天,更显鲜活。
午后,在锄经园四面厅中品茶,是无比惬意的事情。回想每一处细节,那木雕、石雕、砖雕依然保持着往日气派的古宅,无言地诉说着建者的殷实,水乡人的聪慧。
撑着伞,沿着震泽下塘的街道行走。穿过喧闹的街面,进入一条巷子。巷子的尽头就是徐氏古宅——致德堂。致德堂,与师俭堂一衣带水,隔河相望,建筑格局及风格相似。房主之子徐子为曾师从国学大师章炳麟、金松岑研习古文,又与鲁迅、柳亚子等结为诗文之友,南社成员,是亦商亦儒的一位民族实业家。
走进致德堂内厅,木结构的楼梯上落满了灰尘,踩上去,并没有预想中的“ 吱嘎 ”声。楼层的地板是整条的木板铺成的,厚重而踏实,不知道岁月中承托了多少脚印呢?
这是一座亟待修复的古宅。“堂”内的廊柱还在,雕花的窗楣没有了踪影,厅堂内空旷寂静,只有院落的杂草郁郁葱翠。这幢清末民初的老宅,在七月雨丝中,显现出了黯然。
离开致德堂时,看到一株据说是与宅子同岁的天竺,在院落一隅长得茁壮葱郁,几乎探到高墙的一方漏窗上。天竺拔节的枝叶间,历史的书页悄然地翻过了。
雨停,日出。在震泽古镇的潘家扇东弄13号,有幢百年历史的老屋——正修堂。导游介绍说,正修堂的木雕精华就是在前门楼上。正修堂是私宅,不便入内。我们站在“堂”门口,细细端望门楼的月梁上,繁复雕饰着亭台楼阁和各色人物,另有三层图景各异的精美木雕自月梁一直沿至窗沿,构成了这美轮美奂的木雕门楼。岁月的风雨剥蚀了正修堂昔日的富丽和轩昂,唯有精致的细节依旧真实地呈现出古宅独特的气韵。
除此之外,古镇上还有耕香堂、凝瑞堂、忠恕堂、行素堂、一本堂等几十个 “堂”。这里,收藏了古镇所有的历史证据,来诠释它的价值。
是这些名字,把游人引向古镇的历史深处。从雕刻精致的梁枋到婉转曲折的门廊墙柱,从秀丽精美的门饰到布局精巧的后院。它们,不仅原汁原味地显现了古宅建筑的宁静与清幽,还独具特色地体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柔和、婉约风情。
(本文节选自《堂,吴江古镇的“屋脊”》,作者谈燕,原载于2011年7月6日《吴江日报》16版“特别报道”。现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