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人文
游记散文 首页 > 震泽人文 > 游记散文

  四月的一天,我站在古镇震泽东栅的禹迹桥上,听慈云禅寺的铃声响彻天际,看脚下的河水静静流淌。这使我想起我已经走过的人生岁月,有一半时间是在这座小镇上度过的,她的人文、古迹、风景、美食,是我成长岁月中的养分,喂养了我的青春岁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对我而言,我的记忆和乡愁就是这两个字——震泽。两个普普通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座江南古镇,这座古镇,似乎是一位与世无争的高僧,修炼千年,已然成佛,在她桥水相连的路径里,有一根丝穿过时光的隧道,由古及今,愈久弥新。
  对震泽的最初印象是慈云塔和大桥头,因为上街总要来到大桥头,站在大桥头就会看到慈云宝塔。大桥即砥定桥,是震泽的中心,民间唤作“大桥”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砥定桥”这个名称反而生疏了。大桥的东面是禹迹桥,西面是思范桥,东西两座古桥遥遥相望,镇守着古镇的生生不息。大桥以及它东西向的砥定老街,是全镇的中心地带,一条市河,把古镇分成上塘和下塘,沿河的店铺和民居,典型的江南水乡。我记忆中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等到一年一度粜谷沽油的日子,年幼的我们和大人一起乘着挂机船到镇上,这是我们的节日,就像过年。在冷饮店买一块奶油棒冰就可以打发一个下午了,如果能够走进人民楼,在靠窗的位置前坐下,点两个炒菜吃一顿中饭——天哪,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奢华享受了!狭窄的老街透着久远的气息,在供销社对门的那个水果摊前流连忘返的孩子中一定也有我的身影,还有在排队等吃馄饨的人群中我一定也插过好几次队。慈云塔,我们都把它叫做宝塔。宝塔与其说是震泽的一个景点,不如说是震泽的图腾。以前,震泽人都不愿离开震泽到外地去工作,因为他们一天看不到宝塔就会难受。我的中学时代,宝塔街是我们好奇探秘的地方,我总觉得那里就是一个宝藏,有取之不尽的好东西,吸引着我们一次次造访。宝塔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一个牵挂,它一千年多年来默默地站在古镇的东首,一览頔塘河水波光潋滟,看尽蚕丝古镇的繁华春秋。
  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小小少年的时候,栽桑养蚕、缫丝剥绵的场景就是我关于家乡的深刻记忆,母亲和她的姐妹们,这些现代的罗敷,用她们的辛勤、内敛和无私,延续了震泽蚕丝产业的发扬光大。母亲们头上的银丝就是蚕宝宝吐出的丝线,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银丝愈加光亮。母亲们不正是一条条春蚕吗?
  这些深深浅浅的记忆,组成了我成长的岁月,这段岁月的震泽,就像一张黑白照片,渐渐泛黄。最近这些年,我回震泽的次数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父亲身体不好,我几乎每周要回震泽,每次回来我有时间总要去走一走震泽的老街巷。令我欣喜的是,老街又在焕发出新的生机,虽然大桥和老店铺早已拆除,但留下的一段宝塔街却延续了震泽原有的气息。我一次一次走上这条石板路,一次一次有新的发现,譬如这里开了家茶馆,那里多了个食品店,中间新建了“五间房”,还有,那里,禹迹桥南面,农家菜博物馆里飘荡着美食的馨香……
  作为江南重要的一座古镇,震泽在近些年里渐渐散发出她特有的魅力。4A级景区的创建成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的获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增加……还有,一任任镇领导对蚕丝古镇倾注的心血,一位位有识之士为古镇发展的出谋划策,古镇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我相信这种好,会渐渐堆积,积淀出古镇的厚重,积淀出古镇的文脉,积淀出古镇与众不同的特质……
  古镇的古由来已久,古镇的丝拉长了时光。
  我在想,谁有资格说自己是一座蚕丝古镇?谁有底气说自己是一方蚕丝交织的水土?谁有理由说自己是一部蚕蛹化蝶的传奇?我想,只有震泽才配得上。
  我一次次来到古镇,一次次漫步在市河边,一次次倾听寺院钟声,一次次感受这宁静恬淡的生活……如果要找一个地方终老,那么,我宁愿选择在震泽,因为这里有我永远的牵挂,就像一根丝,它串起了我们的光荣和梦想,串起了我们追梦的情感,串起了这方水土的历史和现实。
  是的,在震泽,常常有一丝牵挂,让我欲罢不能,我愿做宝塔街上一块石,在悠悠的时光里和古镇一起老去!

(作者简介:周浩锋,笔名周耗,男,1972年3月出生于震泽。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吴江区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多种。近年来创作发表了大量以震泽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