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老街,都有自己的故事,
每条古弄,都有离奇的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经一辈辈震泽人口口相传,
在不同的年代闪耀着奇光异彩。
三官堂弄位于宝塔街西侧,因弄内原有三官堂而得名。它是宝塔街两座坊的分界点,弄的东段为仁安坊,西段为仁里坊。江南的弄堂就像戏子的水袖,长长的,柔柔的,弯弯绕绕韵味十足,让人一眼看不到头。三官堂弄当年就是长过百米,宽不过5米的石板窄弄,但与宝塔街上其它两条弄堂相比,它还多了一道弯儿,而三官堂弄的特别之处就汇聚在这道弯上。当年斜桥河引頔塘之水由南向北进弄,继而拐了一道弯变由东向西而行,水的注入,给三官堂弄带来了灵气与生动,也使之成为古镇弄堂的一大亮点和风景。
三官堂弄及其周边的古宅都历经沧桑,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光绪三十一年(1900年),震泽镇上兴办新学,三官堂改为明华学堂,开创了吴江区办学的先河。当时的校长汤之盘自筹资金,以土丝捐作经费。从1905年至1916年断断续续办学,学生从最初的不到30名,扩展到后来99名,设置4个班级,配备4名教员。1937年,明华学堂被日军烧毁,然而弄堂依然保留着历史的韵味,流经三官堂弄的斜桥河,南岸是师俭堂、懋德堂等7座豪宅府邸(现为全国、省市级文保建筑),高墙深院的后门均沿河而设,面朝三官堂弄。
1958年斜桥河填平,河床夯实筑路,曾经的三官堂弄伸长了、变宽了,周围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弄的北面建起了电线厂,年产电磁线400多吨,销往全国各地,时常能看见货车和小车在三官堂弄忙碌地进进出出。后来,震泽纺经厂也落户在这里,街道的妇女有了就业机会,三官堂弄从此热闹起来。曾经被封存着的古老记忆,保留着的历史韵味在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中慢慢消失了。三官堂弄随着小镇发展的步伐,不断改变着面貌。1985年震泽镇政府在三官堂弄搭起了玻璃钢瓦顶棚,农贸市场搬进了三官堂弄,250多个摊位,各种水产品、活禽、蛋类、蔬菜、水果、南北干货,应有尽有。据统计,当时这里日均客流量达8000人次,月销售额有200多万元,此时的三官堂弄盛极一时。到了90年代初,农贸市场搬迁,小商品市场进驻,三官堂弄又迎来五光十色的小商品时代。各色衣服、鞋帽、小百货摊位上百个,裁剪、拷边、缝纫、修理服务的手艺人也都聚集在此,给全镇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三官堂弄注入了活力。直到1996年,工厂和市场才相继搬出,三官堂弄才逐渐恢复往昔的宁静与安详。
岁月流转,古镇的三官堂弄经历了从平静到热闹又恢复平静的变化,历经时光的淘洗,沉淀下了小镇发展的历程和厚重的文化记忆。如今,当人们再次穿越这里的古街小弄,灰白瓦楞、斑驳围墙、青苔蔓延,似乎小弄里每一扇贴着对联的木门都能引领人们穿越到过去的时光,给人说不尽的安静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