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器具的发明、制造、使用源远流长。震泽,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处于中国最早使用农具的地区之一。从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稻谷等遗存来看,早在7000年先民就已经使用石犁、石铲、木耒、骨耜等农业工具。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通过保护这些被淘汰的传统农具来挖掘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本期小编带您一起走进原始馆、古代馆、纺织馆、现代馆,体验其穿越历史的农机具。
【原始馆】马家浜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在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农业生产粗放。从考古发现看来,长江流域包括今苏南、浙北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农具。从质料而言,农具的材料从最初的以石木质发展为骨蚌质为主,从使用种类而言,可分为整地、收获、加工脱粒等三类农具。整地类有斧、铲、耒耜、锄等;收获类包括镰、刀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石磨棒与杵臼。
【古代馆】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先民们始终将农田耕种作为农业活动的首要任务,农田耕种离不开农具。我国的传统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从制作材料上讲,由木石发展为青铜,进而发展为铁制,从使用功能上讲,从原始的挖掘、脱粒发展为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及加工等多种工具。从动力和结构上讲,由人力发展为蓄力、水力、风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
【纺织馆】远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就懂得用麻、葛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织。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期),产生了织花工艺和“辫子股绣”,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沙,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的美称,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著名的“蚕丝被之乡”,震泽历史上所产的“辑里丝”更是多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奖,享誉海内外。蚕盘、丝车等就是当年人们养蚕缫丝之用。
【现代馆】中国当代农具引进了部分国外新颖农机具,并结合当代相关著述与技术原理研制开发。我国早期使用近代农机具较普遍的是农产品加工部门,以榨油、扎花和辗米机械的使用最为广泛。此后随着农耕、播种、收割、运输机具的引入和制造,我国的农业机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逐渐代替了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传统农具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它们为中国农工业文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它们不仅为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背后蕴藏的传统农耕文化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因此,保护这些被淘汰的传统农具对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