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善行义举榜 首页 > 新闻动态 > 善行义举榜
汪生荣和他的“爱心账户”
发布日期:2014-09-02 点击次数:

  clip_image001.jpg

         四十岁出头的汪生荣,是震泽镇朱家浜村人。这名看上去精明干练的中年男子,有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从2000年开始,汪生荣白手起家做彩钢板,逐步走出一条致富之路。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了,他还想帮助生活有难处的乡亲。
  单靠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2012年11月,汪生荣会同几家企业,自发创立了“朱家浜村爱心账户”。“村里有些人家生活条件并不好,我们想通过"爱心账户"募集善款,给乡亲们一些帮助。”汪生荣说,他自己就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明白生活不易。

  高中辍学,十年瓦工
  自行车“骑”出第一单生意
  “我是贫困人家出身,家里有弟兄两个。父母都是种田的,家里条件很差。我没能读完高中就辍学了,当瓦工挣钱养家。”
  汪生荣说,1989年辍学时他才18岁,离开学校就去工地给人家盖房子。瓦工是份辛苦活,风吹雨淋的,收入还不高。汪生荣是个能吃苦的人,瓦工这份营生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他娶了妻子,有了孩子,成为一名父亲。当了爸爸后,汪生荣对自己的现状不再满意,他想给家人富足的生活,单靠做瓦工肯定是不行的。
  “上世纪80年代,震泽的彩钢板行业已经起步了,很多从事彩钢板生意的人发家致富。我想,人家能干,我也能。2000年,我离开吴江去了浙江金华,打算做彩钢板销售。”
  带上一辆老式凤凰“二八”自行车,租一间每月只要100元的房子,汪生荣开始在金华各大工地之间奔波,他打算把震泽的彩钢板推销给建筑商,从中挣一些差价。
  “建筑商都不认识我,而且我还骑一辆破自行车去跟人家谈生意,一开始没人信我的。”汪生荣说,最难的是夏天,为了节约车费,他骑自行车在烈日下一天奔波几十公里,连跑二三十处工地。
  “可能去的次数多了,人家跟我熟悉了,也可能是看我能吃苦,后来我终于在义乌签了第一单生意,卖出去40多万元的彩钢板,这一笔我挣了3万多元,做瓦工一年也挣不了这么多。”汪生荣说,去浙江的第一年,他就通过销售彩钢板挣了30多万元。虽说销售渠道越做越顺,但他果断回到震泽,用这笔钱开办彩钢板厂。“自产自销才能有更多利润。”

  火车站里,被乞儿抱住大腿
  汪生荣萌生帮助村民想法

  从浙江回到震泽,汪生荣租上四亩地,自己造厂房,雇了7名工人,就此开办了创达彩钢板有限公司。公司越办越顺,生活越过越好,汪生荣一度是满足的。但有次出差时的经历,让汪生荣心里多了些牵挂。
  “外出跑业务,在火车站被一个乞讨的孩子抱住大腿。这孩子还不到十岁,说自己父母都不在了,只能出来讨钱。不管孩子说的是真是假,这么小的孩子没有书读,却要在火车站乞讨,本身就让人心疼,我给了他200块钱。火车站里人来人往的,要是每个人都肯给这孩子一块钱,也许他就能去读书,能好好长大了。”汪生荣忽然意识到,200块钱能给予的帮助,实在太小了。
  “回来以后,看到村里很多家庭过得也不好。有的孤寡老人日子过得清苦,有的家庭因病致贫,看病负担挺重,还有的小孩,读书费用有困难。我在想,能不能把周边的企业发动起来,大家抱团做点好事,不一定要捐很多钱,但要能持久地帮助那些困难家庭,这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改观。”汪生荣说。
  就这样,汪生荣和另外几家企业负责人一起,在2012年底创办了“朱家浜村爱心账户”。
 
     一百多家企业加入“爱心账户”
  盼“爱心雪团”越滚越大

  “朱家浜村爱心账户”成立之后,汪生荣带头捐助两万元,为募捐开了一个好头。在他看来,慈善不是一种简单的捐助行为,而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是发自内心的捐赠。
  “爱心账户”成立之后,汪生荣带头宣传慈善事业,号召社会各界参与。他发过宣传单,拉过横幅。终于,“爱心账户”成立第一年就有50多家企业陆续加入,募集善款20余万元。2014年1月,第二届“爱心账户”募集活动得到了全村企业的支持,有110余家企业参与捐助,募集善款34万余元。
  “村里生活条件不好的,给他们送去些米、面、粮、油;看病困难的,给他们一些资金上的帮扶;小孩读书费用有困难的,我们也能给他们学费、生活费上的帮助;逢年过节,带上礼物去看望高龄老人,让他们也开心开心。”汪生荣说,前段时间,有位村民患了白血病,医药费负担很重,“爱心账户”给他送去两万元费用。
  “刚开始很多企业并不理解,现在赞成的人越来越多了。"爱心账户"会持续办下去,相信会有更多企业加入的。”汪生荣深信,他的彩钢板企业之所以能发展下去,靠的是富民政策,靠的是乡亲们的理解,他愿尽自己的能力,给乡亲们更多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