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地处水网地带,东有北麻漾,北有长漾,西有徐家漾,还有密似蛛网的河塘溇港。呈东北西南走向贯流镇区者为頔塘河,本名荻塘,因地多芦荻,故名。源出浙江天目山之苕溪,向南汇入江南运河,可西接湖州,北达苏州,东通上海,南抵嘉兴,尽收航运之利。
頔塘河水量丰沛,水质清澄,慷慨地向震泽地区的先民提供取之不尽的生活和生产(缫丝)用水,可以说是震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枕河为市,傍水而居,在頔塘河及其支流上居民附集,市廛渐密。震泽镇区沿河展延伸长,成国以河为脊椎的带状重镇。而頔塘河由自然河演变成市河,被包容在喧闹的市镇之中。
頔塘河呈东北西南走向而相应市镇亦呈东北西南格局。两岸市房壁立,临水而筑,形成一条水巷。傍水市房不算高大,但颇小巧秀气。从水面上看,市房似乎浮在水上,流动的水和固定的房舍恰成动静对比,房舍的倒影映在粼粼波光中别有一番情趣。
河岸旁还有河桥和船埠,那河桥有单向的,有双向的,有伸入河中的,有嵌进帮岸的,还有私家遮阳的风雨河桥,河桥旁还装上了木栅和扶手。船埠的帮岸上还嵌砌了精雕细刻的各式系缆石。
昔年的市河港塘水澄质纯,清澈见底,担水回家可以直接饮用。
清晨,旭日初升,水面金光粼粼,河桥就已熙熙攘攘,闾巷里的主妇们挽篮提桶,纷至沓来,淘米洗菜,漂衣涮鞋,你上我下,络绎不绝。河桥可是个热闹的小社会,她们或蹲或站,或靠或依,张家长李家短扯个不停,飞短流长,扯出点趣闻轶事,也扯出点纠纷隔阂,充满市俗气息。
午后,涮锅洗碗又是一番情景,那一圈又一圈细波向外扩散,漂着一层薄薄的五色油膜。一星半点的剩余米粒刚落入水中,就招来密密集集的鱼群,一簇簇的□鲦鱼和鰟鮍鱼,摆头晃尾,窜来窜去,张口争食,几乎可以清晰地听见它们的唼喋之声。
夏日傍晚,水边凉风习习,又是消暑佳处,看燕子低掠、蜻蜓点水。老人或垂钓或对弈,孩童赤足在河桥石旁的缝隙里捉蟛蜞摸螺蛳,恰是一幅极妙的消夏图。
頔塘河之阳(北岸)称为上塘,之阴(南岸)称为下塘,上下塘皆是街衢成市,但上塘市廛密集,较为热闹。
两岸临河市房多为店铺,称为下滩,傍水面街,可目观如梭行人,招徕生意,兼听港中□乃橹声。水果、河鲜、杂货等店家临河还筑了小河桥,以便上货。楼上通常是夫妻老婆店的居室,推窗远眺,水路迢迢,屋舍俨然。街面皆石板铺成,阔狭不一,呈不规则的条形图案。数百年来,经成人足履的踩踏摩挲,早已无棱无角。雨雪洒下,一片油亮晶光。有时石板松动,足下可闻咯噔之声,顿生一种划破时空的感觉。街之对面,称为上滩,或富户望族之宅第,有照壁、拱门、花窗、回廊、隔墙之类,还有砖雕相缀;或殷商大贾开设的商铺如丝行、丝经行等等,门面宽广,极有气魄,往往是前店后宅,数埭进深,出则繁器,入则隐逸。上下滩既有对比,又和谐地统一在一条街坊之内。
市梢头如东栅麟角坊、西栅凤凰街、南栅南浦浜西岸、北栅祠堂桥河西岸等处的民居都筑成临水吊脚楼,又称跨街楼,楼上居家,楼下半是居室,半是街道,行人过往可遮阳避雨,俗谓“雨天不湿脚”。楼上多是小户人家,却也闲逸,推开窗棂,卷起疏帘,便可浏览市河风光。午夜梦回,枕边可闻流水吟唱。此外还有廊棚和挑檐水阁等临水建筑,多姿多态,错落有致。
连结市河及旁侧河浜两岸的纽带是桥梁。旧时震泽镇区曾有石桥30余座,型制各异。由于市河宽阔,再说舟楫往来如织,震泽的石桥多具雄伟、高大、宽广的特征。有些闹市区的石桥桥面上还可以设铺摆摊,可以说是震泽镇上独特的景观了,如镇中底定桥桥面上银匠店和乡丝行等比邻而设。
拾级登临桥面,不仅可俯瞰往来不绝的舟楫和风帆,还可以见到两侧街面上如缕不绝的人流。河宽桥高有气势,是震泽水乡景观的一大特色,不像其他市镇那样的有些小家子气。
镇东慈云塔是水乡震泽市镇造型的点睛之笔,古塔高大挺拔,俊俏雄伟,成为镇区的制高点,与周边低矮的传统民居形成垂直和水平的强烈对比。慈云塔一枝独秀,融入朴实无华的粉墙黛瓦群体中,丰富了市镇的空间构图和立体轮廓,并加强了镇区建筑群的整体感。
未近震泽先见塔,且行且近,塔身愈来愈大,告慰了旅人,宽慰了乡情,然后投入震泽的怀抱。离开震泽回望塔,且行且远,尽管市镇轮廓向后退去,渐渐模糊,那塔一直似在跟随着你,为游子和旅人送行。20世纪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林家铺子》就有那一幅动人的画面:林老板全家坐的一叶小舟,穿过桥洞,愈摇愈远,船艄后荻塘河面映出的桥身和塔影也愈来愈小。正如《慈云塔影》诗云“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水光潋滟,桥身塔影,惝惚迷离,变幻莫测。80年代拍摄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再次拷贝下如诗如画的震泽水乡风光。
旧时江南诸市镇的水乡风貌多已不存,所幸震泽尚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镇之周围漾浜湖荡如洒落在绿色原野上的宝石,水光潋滟,给震泽注入无限灵气。若再加以精心构思,予以开发,不难恢复往日水上景观的原汁原味。